月亮照的星星很亮

默默努力的小透明.

《共患共情共爱》


        “体验大于说教,创设情境或者引导学生想象某种结果,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者实际体验感受到行为的结果,反过来用结果影响当前的行为。”这句话是我在拜读李进成先生的书时,书中所言及的。之所以对这句话念念不忘,是由于内心一直存有的困惑,刚好这句话就给问题解决的一个方向。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班里有一个孩子在这一年里极其让我头疼。日常表现:坐立保持困难,不会超过五分钟;上课积极回答,但几乎全是错的;随声附和,不加思考的话语脱口而出,经常打断老师讲话;对于班级布置的任务积极性很高,但是完成度很低;立了无数次目标,每次半途而废,就连喜欢的女生,也因为自己的减肥失败而放弃了;爱说大话,爱出头,但是正经事情面前畏手畏脚……当然他也有很多的优点,热心热情,乐于助人,心态积极向上,尊敬师长等等。只是有时候他的缺点所带来的影响大于优点所带来的好感时,他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和公诉。他除了为此苦恼之外,第二天还会循环往复,重复昨天的故事。我在想,为什么见效如此甚微,又有什么办法或者方式能够帮助他减少这样的不良影响,以及改善他在同学心中的影响呢?直到我读到这一句话时,我顿时有了大的方向。是的,第一,得让他学会想象自己行为后所带来得结果和影响;第二,得让他真实得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。第三,得让他产生对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共情以及热爱,利用集体力量改善和约束自身不良行为。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基于此我展开了以下三部分的工作。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第一, 说教说情说理。谈话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点:首先让其正确定位。老师说出其身上的优点,同学们口中的肯定方面。自身意识自身缺点,列举,并说出以此所带来的影响。随后,我问了三个问题:1.你在乎别人的感受吗?2.你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?3.你知道自己的某些做法已经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是集体荣誉了吗?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第二, 真实的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。就拿上课总是打断同学甚至老师的讲话这件事情来说,需要让他感受的是当他在认真讲话或者思考时被别人打断的感觉。为此,在一次班会上,我特地邀请了几位同学来配合我演一出戏。我特意私底下布置给他一份作业,让他在班会上时代表发言,谈一谈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。于是原本井然有序的班会课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:他在很认真的发言时,时不时的就会有同学在下面起哄或者打断他的发言,甚至有同学对他的发言做出了很不屑的表情。当然,我并没有阻止,因为这一切都是我精心安排好的。我全程都在观察他的表情,起初他非常饶有兴趣的谈论着,当有同学打断他的发言时,他也能很快调整过来,继续陈述。接着,是第二次,他停顿了一会儿,立即反驳回去。接着是第三次第四次,很显然他越来越生气,并且时不时的望向我,希望我能帮助他整顿纪律。最后,他终于忍不住了,大声的朝着同学喊:能不能听人把话讲完!全班同学看向他,他涨得满脸通红,坐到自己的位置上,不说话了。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第三,上升集体意识。紧接着,我就回到讲台上,对着他说:你上来,来,咱们一起面对大家。他犹豫了一会儿,但还是听我的话,站到了同学们的面前。“你现在是什么感觉?小文。”他低着头,不说话。“好了,小文,老师向你道歉,希望你不要责怪同学们,因为是我要求他们这么做的。”小文猛地抬起头,瞪着眼睛看着我。“你先告诉我们,你刚刚是什么感觉呢?”小文缓缓地说:“想哭地感觉。”为什么呢?“因为同学们都在针对我的发言,还一直打断我,我感觉很不好。”“老师希望你能记住这种感觉。”其实这个过程只是在让他感受一下,当他在打断他人讲话时他人的感受。那么我相信,通过集体一起安排的这件看似针对他的“演出”,无论如何都会令他印象深刻。随后,我作了总结发言,解释了同学们的初衷,都是在帮助他改掉坏习惯,希望同学们在积极帮助他的同时,小文也能努力改善自己为班集体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  

         教育和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事情,不能急也急不得。而教育之所以称为教育,是因为对象的人,而人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,人能产生高级情感,只要有情感的迁移,就有可能产生行为的改变,不是吗?不同的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评论